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16日公布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和宣传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
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模式图(左)博拉病毒表面激活态糖蛋白GPcl与其宿主的内吞体内受体NPC1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图(右) 中国科协 供图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
清华大学谢道昕、饶子和及娄智勇等合作发现了独脚金内酯的受体感知机制,揭示了“受体—配体”不可逆识别的新规律,发现受体D14参与激素活性分子的合成和不可逆结合、进而触发信号传导链,调控植物分枝。
——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清华大学杨茂君研究组先后在《自然》和《细胞》杂志发文,报道了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结构。该结构是目前所解析的最复杂的非对称性膜蛋白超级分子机器的结构。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建立与调控;
同济大学高绍荣团队首次利用微量细胞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揭示了H3K4me3和H3K27me3两种重要组蛋白修饰在早期胚胎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早期胚胎发育独特的调控机制。
——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李伯良与合作者从代谢调控这一全新的角度去研究T细胞肿瘤免疫反应,鉴定了胆固醇酯化酶ACAT1是调控肿瘤免疫应答的代谢检查点。
——内源性干细胞介导功能性晶状体再生治疗婴幼儿白内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8年研究,发现了晶状体上皮干细胞。为了利用干细胞的再生潜能实现组织修复,他们设计并创建了一种新的微创白内障手术方法。
——活性RAG型转座子的发现揭示抗体V(D)J重组的起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研究组以有活化石之称的文昌鱼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具有介导V(D)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转座子。
——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的分子机制;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杨维才研究组首次分离了拟南芥中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信号的受体蛋白复合体,并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
——精子tsRNAs可作为记忆载体介导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员合作团队,基于父系高脂饮食小鼠模型,发现精子中一类来源于tRNA的小RNA(tsRNAs)在高脂饮食下表达谱和RNA修饰谱均发生显著改变,且将高脂小鼠精子中的tsRNAs片段注射到正常受精卵内可诱导F1代产生代谢性疾病。
——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症行为表征与种系传递;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员等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行为。
——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出埃博拉病毒表面激活态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内吞体膜受体NPC1腔内结构域C的复合物三维结构,阐明两者如同“锁钥”的相互作用模式,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囊膜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完)